中投顧問重磅推出"產業大腦"系列產品,高效賦能產業投資及產業發展各種工作場景,歡迎試用體驗! | ||||
---|---|---|---|---|
產品 | 核心功能定位 | 登陸使用 | 試用申請 | |
產業投資大腦 | 新興產業投資機會的高效挖掘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招商大腦 | 大數據精準招商專業平臺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治理大腦 | 政府產業規劃及治理的數字化高效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信貸大腦 | 企業信貸(融資)需求挖掘高效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中投網2023-11-07 11:46 來源:互聯網
聯系電話: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掃碼:
在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今天,“雙碳”成為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和全球共識。為了應對挑戰,各國紛紛加入聯合國《巴黎協定》,并制定了相應減排目標。
作為全球氣候合作的重要成就,聯合國框架內的《巴黎協定》是主要經濟體在經濟、排放、貿易等領域國際格局調整下實現的利益新平衡,其不是氣候談判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在落實《巴黎協定》的過程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
在日前結束的太白山·可持續發展指數發布會上,世界可持續發展標準組織WSSO總干事吳征博士直言,“巴黎協定難以落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發達國家對于碳標準和生態鏈的控制”。其表示,“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碳標準。過去十多年,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減碳領域內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產生了巨大社會效益。但因為缺乏全球統一的碳標準系統,無法形成可信的碳足跡核算和跨境定價,也無法實現碳匯跨境交易和結算,導致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大量的綠色減碳投資無法獲得公平的回報”。對于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在碳標準制定過程中積極提升話語權迫在眉睫。
世界可持續發展標準組織WSSO總干事吳征博士
中國積極踐行“雙碳”目標碳標準化工作具有良好基礎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碳減排方面的行動備受關注。多年來,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制定了一系列碳減排政策。2007—2021年期間,中國圍繞低碳發展的政策數量總計168 項,形成了種類多元、覆蓋全面的低碳政策體系。而在2020年9月中國在聯大正式提出“雙碳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后,這三年,黨中央、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先后出臺12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11份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區、市)制定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雙碳”政策體系構建完成并持續落實。
在政策促進、市場機制以及科技創新等多重手段的協同驅動下,中國“雙碳”目標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十四五”前兩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進一步下降4.6%,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完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十四五”以來,年完成國土綠化超1億畝,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與此同時,消費端的碳減排已成為“雙碳”的重要領域,隨著減碳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以及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政府的不斷探索,越來越多的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到碳減排中?梢灶A見,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世界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大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減碳不斷推進的同時,中國也在不斷完善標準制定。
標準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是產業發展的“金鑰匙”。特別是在環境方面,要實現“雙碳”目標、節能減排、新能源應用等,要有一系列標準來為國家相關戰略、政策、規劃提供支撐。從全球范圍看,標準既可作為一種尺度,又可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平臺,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助力。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工作具有良好基礎。2023年4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明確了雙碳標準體系建設的基本架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工作重點,以推動實現各類標準協調發展。這既為中國做好標準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其他國家以標準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參照。
據統計,中國當前直接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國家標準已有1800余項、行業標準2300余項,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節能、非化石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化石能源清潔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碳匯等多個方面,為淘汰落后產能、節能審查、差別電價、碳排放權交易等政策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可以說,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在可持續綠色發展中不斷兌現“雙碳”承諾做足了準備。
減碳成績被忽略提升減碳話語權時不我待
盡管中國在碳減排方面成就斐然,但中國的巨大努力和貢獻被個別國家和組織刻意忽視甚至抹黑。“盡管中國在擴大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但過去幾年卻一直在建設越來越多的煤電廠,這無助于解決碳排放問題”、“中國碳排放量占了全球接近1/3”、“中國須提前10年至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聲音不絕于耳。而相對應的卻是,美國頻繁進出《巴黎協定》、英國推遲一系列關鍵環保計劃,西方的口頭表態和中國的實際踐行形成鮮明對比。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基礎工業化建設,過了碳排放高峰期,而我國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碳排放量呈現上升趨勢。在業內人士看來,更主要的原因中國是“世界工廠”,煤炭、鋼鐵、水泥、家電等工業產品的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半數,不僅服務本國,還服務世界。“需要不斷展現我國在碳減排過程中所作的努力,讓世界看到、聽到我們的成績”,眾多有識之士表示。
中國在‘雙碳’話題上比較被動的背后,是中國在全球碳標準制定方面的影響力有限。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碳標準。業內專家紛紛建議,我國積極實踐“雙碳”目標過程中,不可簡單地跟進,亟需不斷提升“雙碳”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以反映自身利益和訴求。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潘家華表示,“聯合國全球碳排放的盤點構架體系就是由發達國家主導,這體系對于零碳能源生產裝備的產能、產量、裝機、發電量、儲能、終端零碳消費裝備等影響碳中和的多項因素,都沒有納入盤點核算體系,這就放大了中國的減排責任,忽略了中國在零碳發展方面遙遙領先的成績”。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關大博表示,“全球主要有五個碳排放數據發布機構,比如國際能源署、歐盟和美國的數據庫等,但中國碳排放數據庫未能被國際社會所承認。國際報告中關于氣候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數據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及政府機構發布,其碳排放量的核算主要依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估計。目前我國在國際報告中碳排放數據話語權上的不足,會影響未來重要的科學證據支撐”。其表示,“我國在這方面亟需改善的不是技術,而是數據話語權”。
為此,我國須在加強低碳技術研發、推動國內政策改革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碳減排相關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同時,還應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共同推動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碳標準。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通過加強碳標準制定和推廣工作、加強合作與交流等措施,中國有望進一步提升在國際碳減排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在全球碳減排領域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做出更大貢獻。
產業投資與產業發展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專家。掃一掃立即關注。
多維度的產業研究和分析,把握未來發展機會。掃碼關注,獲取前沿行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