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重磅推出"產業大腦"系列產品,高效賦能產業投資及產業發展各種工作場景,歡迎試用體驗! | ||||
---|---|---|---|---|
產品 | 核心功能定位 | 登陸使用 | 試用申請 | |
產業投資大腦 | 新興產業投資機會的高效挖掘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招商大腦 | 大數據精準招商專業平臺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治理大腦 | 政府產業規劃及治理的數字化高效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
產業信貸大腦 | 企業信貸(融資)需求挖掘高效工具 | 登陸 > | 申請 > |
中投網2023-10-26 09:46 來源:互聯網
聯系電話: 400 008 0586; 0755-82571568
微信掃碼:
在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合資公司不得不正視挑戰并采取相應措施應對轉型的困境。
廣汽集團于10月24日發布公告,宣布將對廣汽三菱和廣汽三菱汽車銷售公司進行股權調整等重組事宜。重組完成后,廣汽三菱將成為廣汽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并將成為廣汽埃安增產擴能計劃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神龍汽車有限公司也宣布了轉型方向。東風汽車集團將購買神龍公司位于武漢和襄陽的特定土地使用權、建筑物和構筑物,并將目標資產出租給神龍公司。
實際上,這兩則公告只是許多合資車企發展中的縮影。
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和市場洗牌的發生,鈴木、菲亞特、雷諾、謳歌等品牌相繼退出中國市場,許多合資品牌的地位也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隨著汽車產業政策的調整,外資車企在華合資企業的數量和股份比例也得到放開。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的合資模式已經有些過時,中國汽車市場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合資時代。
那些過去在市場上表現出色的合資公司為什么頻頻亮起“黃燈”甚至“紅燈”?中外股東應該如何幫助合資公司轉型?顯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問題將是中國汽車市場必須回答的問題。
市場洗牌后,合資公司應該如何前行?
自中國汽車市場進入私人消費時代以來,許多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取得了成功。一方面,頭部合資品牌包攬了國內汽車品牌“保有量TOP5”,大眾、豐田、本田、日產、別克分別達到了2735萬輛、1330萬輛、1252萬輛、1004萬輛、916萬輛;另一方面,北京現代、長安福特和神龍公司等次要合資企業,也曾經分別創下“超百萬輛”、“近百萬輛”和“超70萬輛”的銷量巔峰。
長期以來,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始終穩壓中國自主品牌。2021年,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為41.2%,到2022年提升至47.3%。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才首次突破5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合資品牌在產品開發等方面未能跟上中國市場和消費者的步伐,導致其產品競爭力下降,市場份額迅速萎縮。他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速度和勢頭出乎許多合資車企外方高管的意料。
汽車評論員白德認為,合資品牌式微的根本原因有兩點:一是自主品牌和新勢力的崛起使競爭對手變得更強大;二是中國車市已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市場無法再容納如此眾多的汽車品牌。
在他看來,在這些不可逆轉的市場趨勢下,如果合資品牌不能積極應對,市場份額將繼續被侵蝕,最終不得不黯然退出。
瑞銀中國發布的研報稱,由于競爭激烈,中國車市中的尾部汽車制造商正在逐漸退出市場,只有最適合生存的公司才能留下。目前中國大約有148個汽車品牌,其中114個是本土品牌,34個是外國品牌。瑞銀分析師預計,到2030年,能夠在中國市場大規模運營的車企將只剩下10至12家。
業內專家還預測,到2025年,國內合資非豪華乘用車的市場份額將下降至29%。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傳統燃油車,自主新能源產品加速占領合資品牌的傳統優勢市場。”神龍公司相關人士表示,與許多合資車企一樣,加速轉型升級是神龍公司應對挑戰的關鍵。
據他透露,此次戰略調整是東風集團與Stellantis集團積極商討后達成的方案。東風集團與Stellantis集團對神龍公司的治理模式將保持不變,中法雙方的股比仍為50:50。中法股東雙方將繼續履行2019年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并將合資期限延長至2037年。
東風汽車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神龍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祖同表示,這是根據東風與Stellantis的戰略安排以及神龍公司自身特點制定的重要舉措,對神龍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十分有利。
Stellantis集團全球執委會成員、中國區首席運營官、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奧立維表示,Stellantis集團將與東風集團一起支持神龍公司繼續在中國市場生產銷售標致和雪鐵龍車型以及富康車型,并支持和擴大神龍公司的整車和零部件全球出口業務。
在轉型的大棋局中,抓住本土化的先機
“考慮到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研發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合資公司的雙方股東當然需要謹慎投資,尤其是那些面臨銷量下滑的公司。”車夫咨詢合伙人曹廣平認為,隨著市場變革的不斷推進,外方股東簡單地“以技術、品牌換市場”的做法已經難以成功復制。
白德認為,對于銷量連年下降、難以復蘇甚至資不抵債的合資品牌來說,及時轉出過剩產能、清理品牌的負資產,反而有利于雙方股東的長期發展。“特別是對于中方股東來說,弱勢合資品牌的存在分散了企業資源,不利于企業將精力集中在自主品牌和強勢合資品牌上。”
東風集團表示,在此次戰略調整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支持神龍公司開拓發展新模式、激發經營新活力,利用體系優勢幫助其積極融入東風的新能源事業版圖”,從而推動神龍公司加快新能源轉型。
神龍公司此前表示,從2024年起,將不再推出全新的燃油車型。未來五年,神龍公司將推出9款全新車型和多款改款車型,其中8款將是新能源車型。
實際上,對于東風集團來說,充分利用神龍公司全球標桿工廠的優勢資源和現有產能,不僅可以發揮集團制造資源的協同效應,也是東風乘用車新能源“躍遷行動”落地的重要一步。
曹廣平分析稱,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鏈日益強大,尤其在動力電池、智能網聯等新興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同時,汽車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已全面放開。因此,從總體上看,中外企業在汽車領域的合作空間比以往更大。
從大眾汽車集團對小鵬汽車的投資并達成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到奧迪與上汽集團簽署聯合開發新車的協議......今年以來,外資車企加強在華投資,與中方伙伴深化合作關系的新聞不斷涌現。
許海東認為,這反映了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戰略決策:不僅要將產品開發環節搬到中國,還要借助中國合作伙伴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上的優勢,充分發揮中國產業鏈的優勢。
易車研究院發布的《合資車企新能源洞察報告(2023版)》分析稱,2023年至2026年將是合資車企轉型和加碼新能源戰略的最后窗口期。報告建議合資車企重視市場變化和技術潮流,提升在中國的本土研發和采購能力。
該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2年,增換購消費者占比迅速接近70%。擁有先發優勢和巨大的客戶保有量的合資品牌本應該率先行動,但它們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中掉隊,未能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如果連自己的老用戶都留不住,合資品牌主導中國市場的時代將很快結束。”白德直言,合資品牌必須將突圍的緊迫感轉化為對技術研發和本土化合作的重視。
合資車企將成為“中國制造”走向全球的橋梁
除了加強本土化合作以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之外,支持合資公司將產品返銷海外,成為許多合資公司股東的另一選擇。
從廣汽本田生產的奧德賽返銷到日本市場,到福特將出口業務作為重組中國業務的重點方向,許多合資品牌希望通過發展出口來提振銷量。
東風集團已表示將與Stellantis集團繼續深化合作,共同支持神龍公司在國內銷量和規模上的穩定基礎上,推動神龍公司以“神龍造·全球銷”為戰略方向,利用雙方股東的全球資源和品牌效應,擴大整車和零部件的出口業務。
2022年,神龍公司出口汽車3.7萬輛,同比增長180%,占當年總銷量的近30%,創下歷史新高。
據透露,通過本次戰略調整,神龍公司成立了國際事業部,努力構建國際化人才隊伍。目前,幾個新的出口項目已經全面啟動,并將在今年內實施,未來還將陸續啟動更多的出口項目。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我國累計出口汽車338.8萬輛,同比增長60%,前三季度汽車出口量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汽車出口推動我國汽車行業邁向新的高峰。”許海東表示,中國制造的汽車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得到了眾多國外消費者的接受,預計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將達到450萬輛。
顯然,掛著外國車標、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認可度的合資品牌也希望在汽車出口中分一杯羹。
“我們必須認識到,為了減緩進口中國新車所帶來的沖擊,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或即將設立貿易壁壘。”白德分析稱,盡管汽車產業鏈的國際分工相對成熟,但考慮到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形勢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汽車走向海外仍然面臨挑戰。
他建議說:“除了在海外投資和進行本地化生產外,中國企業還應考慮以合資品牌為錨點,與合資伙伴攜手開拓全球市場。畢竟,各國市場環境各不相同,如果合資雙方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將產品返銷海外,無疑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海外市場的開拓效率,最終實現合作共贏。”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車企逐漸具備了向海外市場輸出技術和品牌的實力,中國汽車市場也進入了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白德提醒說,只有中外企業實現“真正平等、共贏的合作”,中國的技術和制造業才能更好地賦予中外雙方的全球戰略,同時也能減少資源浪費,推動中國汽車市場實現更加健康的發展。
產業投資與產業發展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專家。掃一掃立即關注。
多維度的產業研究和分析,把握未來發展機會。掃碼關注,獲取前沿行業報告。